首页 > 奇闻 > 奇闻百怪 >
阅读

东周(战国时期)

时间:2023-04-20 03:36 来源:网络 作者: 小叶

简介: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

【红叶网探索分享】

中华人物梳理-东周(战国时期)_历史奇闻_第1张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战国是中国的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正经历着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划时代的变革。

中华人物梳理-东周(战国时期)_历史奇闻_第2张

战国七雄:东南西北上中下,齐楚秦燕赵魏韩。

(1)齐威王

(?一前320)战国时齐国国君。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田氏,名婴齐。齐桓公田午之子。初好淫乐,委政卿大夫,致朝政荒怠,诸侯并侵。后起而图治,赏罚分明。赏即墨大夫,烹阿大夫。先后任邹忌、田婴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虚心纳谏,国力渐强。继其父桓公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广置学馆,招揽文士,议论政治,倡导仁义,率诸侯朝周。齐威王七年(前350),扩建长城。十六年,大败魏军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一说今河北大名东南),迫使魏惠王于前334年到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朝见,互尊为王,周天子致文武胙,战国诸侯称王(楚除外)自此始。

(2)邹忌

邹忌又作驺忌、驺忌子。战国时人。齐国相。事田齐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讽喻善谏见称。

齐威王继位后,不治朝事,委政卿大夫,诸侯并伐。他入讽威王,喻以妻妾亲私与琴音清浊、和谐,使威王纳谏。威王乃下令群臣吏民,有能面指王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于王之耳者受下赏。他以此得威王赏识,被任为相。后封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北),号成侯。主张选贤任官,修订法律,以监督清除奸吏。后与田忌不睦,迫使田忌出奔。约死于宣王初年。

(3)田忌

又作田期、田期思、田臣思、陈忌、陈臣思。因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又称徐州子期。战国初齐将。曾向齐威王推荐孙膑为军师。

齐威王四年(前353),魏将庞涓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他率军救赵,从孙膑围魏救赵之计,率师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庞涓回师自救,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败之。十六年,复以孙膑为军师与田婴等在马陵(今河北大名东南,一说今河南范县西南)大破魏军,俘太子申,魏将庞涓自杀。后与齐相邹忌不和,被诬欲谋反,一度奔楚,楚封之于江南。

(4)孙膑

(约前378—前310)战国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之后。

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涓为魏惠王将军,恐其贤于己,诳其入魏,处以刖刑而黥之,使其不得用于世。孙膑求救于齐国使节,被秘密送到齐国。齐将田忌善待之,七问兵法;齐威王亦九问兵法,任为军师。先后于齐威王四年(前353)、十六年两次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南)和马陵(今河北大名东南,一说今河南范县西南,近来又有学者考证为山东郯城县马陵山地区)。兵法思想主张:“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家著录有《孙膑兵法》八十九篇,图四卷,已佚。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其中《孙膑兵法》经整理得《擒庞涓》《威王问》等三十篇。

(5)孟尝君

即田文。又称文子、薛文、薛公。战国时齐国人。靖郭君田婴子。后得父赏识令主持家务,广罗宾客,名声闻于诸侯。

父死袭封于薛(今山东滕州南)。食客数千人,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鸡鸣狗盜之徒,无贫贵贱,皆招致之。齐湣王时,任齐相,采取远交近攻策略,联合韩、魏攻楚、燕。齐湣王七年 (前294)因田甲叛乱事出奔魏,任魏相,发兵联合燕、赵攻齐。齐襄王继位后,他居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死后诸子争立。齐、魏共灭薛,绝嗣无后。或传一度入秦为相,遭谗被囚,赖其宾客盗狐白裘以赂秦昭王幸姬,才得以出关逃回。

(6)田单

战国时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国君远支宗族。初为临淄市掾。

齐湣王十七年(前284),燕将乐毅伐齐,连下七十余城,破国都临淄,湣王出奔。他东走安平(今山东淄博东北)。安平失陷,又与其宗族退保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即墨大夫战死,被推为将军,坚守即墨,燕军不能下。齐襄王五年(前279)用反间计,使燕惠王用骑劫代乐毅为将。骑劫虐杀齐降卒,激起齐人强烈反抗。他使老弱登城守望,又派人向燕军诈降,迷惑燕军。继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杀骑劫,尽复所失之城。被齐襄王任为相,封安平君。襄王卒,入赵为将,曾率军攻燕。后任赵相,封平都君。

(7)吴起

(?一前381)战国时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曾学于曾子,继学兵法。

初事鲁君,杀妻以求将,鲁君疑之,遂入魏为将。魏文侯以其善用兵,能得士心,任为西河守,甚有名声。魏武侯时因遭大臣王错排挤,去魏之楚。楚在战国初期版图最大,但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不强。楚悼王十一年(前391),三晋攻楚,楚军连败,楚畏三晋,厚礼赂秦,得与三晋和。楚悼王图强,任之为宛(今河南南阳)守,旋擢令尹,主持变法。明法申令,要在强兵。其主要内容为: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对已传三代之封君,取消爵禄,降为平民;徙贵族于边境,以实广虚之地;裁减冗官,选贤任能;削减官吏禄秩,厚赏选练之士。变法促进楚国富强,使楚南收扬越,取得苍梧(今广西西北角);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威震诸侯。楚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他被杀。《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家著录《吴起》四十八篇,已佚。今存《吴子》六篇,系后人所编。

(8)春申君

(?一前238)即黄歇。战国时楚国人。楚考烈王时封君。一说为楚顷襄王弟。顷襄王时为左徒。

与太子完入质于秦,顷襄王病危时,用计使太子完乔装出关返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楚考烈王,以他为令尹,赐给淮北地十二县,号春申君。后改封于吴(今江苏苏州)。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并称“四公子”,有食客三千人,其上客皆蹑珠履。考烈王六年(前257),率兵救赵邯郸之围,七年,北伐灭鲁。二十二年,楚从陈(今河南淮阳)徙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他就封于吴而执楚国政。考烈王卒,他为李园伏兵刺杀。

(9)屈原

(前339一约前278)战国时楚国人,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楚国贵族。为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

博闻强志,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为人正道直行,主张明法度,任贤能,图谋富强,联齐抗秦。又奉命草拟宪令,深得怀王信任。后因上官大夫进谗,被怀王疏远,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曾劝谏怀王勿冒险入秦,怀王不听,听信子兰之言,入秦被扣留而死。顷襄王立,复遭令尹子兰、上官大夫谗毁,被谪放江南。至于江边,披发行吟泽泮。所作诗篇,吸收民间文学素材,融合神话传说,创造出骚体这一诗的新形式,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后因感伤楚国被秦攻破,国都失守,无力挽救,投汨罗江而死。《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已佚。作品保存于刘向辑集的《楚辞》中。

(10)赵武灵王

(?一前295)战国时赵国国君。名雍。谥武灵。赵肃侯之子。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

武灵王十九年(前307),改革军事,行胡服骑射,以防御游牧部族进攻。后五年,又命将军、大夫、嫡子、代吏均胡服,国势渐强。曾陆续攻灭中山国,破林胡、楼烦,扩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治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九原(治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二十七年,传位于少子何,是为赵惠文王。自号主父,封其长子公子章为代安阳君,使田不礼相之。后公子章因不服其弟为王,与田不礼作乱。公子成(武灵王之弟)与李兑起兵镇压,章败逃至主父处,成与兑遂围主父所居沙丘宫,章死后三月余,他亦饿死。

(11)赵太后

战国时赵国人。赵惠文王后,赵孝成王母。亦称惠文后。

孝成王新立,她用事。秦急攻赵,赵求救于齐。齐必以太后少子长安君为质。她不肯,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后左师触龙以“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劝之,指出“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为其所纳,遂许长安君入质于齐。齐兵乃出。一说赵太后为惠文王母,则长安君乃武灵王之子,实误。

(12)廉颇

战国时赵将。以勇气闻于诸侯。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为将伐齐,大破之,取昔阳(今河北晋州西北)拜为上卿。赵孝成王时,曾以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欲辱之。相如屡谦让退避。他感悟,负荆请罪,两人遂为刎颈之交。秦、赵长平之役,赵初以其御秦,用坚壁固守之策,秦师劳而无功。后赵王中秦反间计,以赵括代之,卒遭惨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与乐乘率军大破燕军,杀燕将栗腹,燕割五城请和。以功封信平君,为假相国。赵悼襄王时,与乐乘不和,奔魏居大梁(今河南开封),魏不能用。赵以数困于秦,欲复用之,因仇者郭开之毁,赵王信以为衰老,遂不召。后入楚,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13)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人。初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谎称愿以十五城易之。以缪贤推荐,由他奉璧入秦,在秦坚请秦先割城而后奉璧,得完璧归赵。赵王以为贤,拜上大夫。惠文王二十年(前279),随赵王与秦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秦王欲辱赵王,使赵王鼓瑟;他亦请秦王击缻;秦群臣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他亦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终不使赵王受辱。赵王归,以其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右。颇不服,欲辱之。他屡退让,认为“应先国家之急”。颇悔悟,负荆请罪,两人遂为刎颈之交。

(14)赵奢

战国时赵将。初任赵之田部吏,收租税。平原君因其奉公执法而荐之于赵王,主治国赋,国赋平,民富而府库实。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秦经韩上党,围赵阏与(今山西和顺)。赵王召诸将问是否救援,廉颇、乐乘皆以道远险狭而言难救,唯他以为将勇者胜。次年,赵王令其为将前往,大破秦军,解阏与之围而归。赵王赐号马服君,与廉頗、蔺相如同位。

(15)平原君

(?—前251)即赵胜。战国时赵国人。赵武灵王子,赵惠文王弟。相惠文王及孝成王。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号平原君。

喜宾客,养食客数千人。赵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他在城中坚守三年,后率毛遂等门客求救于楚、魏,击败秦军,遂存赵国。与齐孟尝君、楚春申君、魏信陵君齐名,时称四公子。

(16)魏文侯

(?一前396)战国时魏国国君。公元前445—前396年在位。名斯(一说名都)。魏桓公子(《史记·魏世家》误作孙)。

招贤纳士,先后重用翟璜、吴起、西门豹、乐羊等人,师卜子夏、友段干木、客田子方,用李悝为相,致力于社会改革。对内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政策,制定《法经》,作“尽地力之教”,行“平籴”法。外败秦国,占有西河(今黄河与北洛河间);东越赵境,攻取中山,遂使魏成为战国首强。魏文侯四十三年(前403),周威烈王承认魏、赵、韩为诸侯。

(17)魏惠王

(前400—前319)即梁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名?。魏武侯之子。

惠王九年 (前361),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魏亦称梁。曾开凿鸿沟,从圃田泽引水溉田,开创选拔武卒制度,筑长城于西边。十七年,被齐败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次年,联合韩军败齐、宋、卫联军于襄陵(今河南睢县)。二十六年,于楚外的六国中最先自称王。召集逢泽之会,率十二诸侯以朝周天子。二十九年,被齐大败于马陵 (今河北大名东南,一说今河南范县西南,或说今山东郯城马陵山),国势从此衰落。惠王后元元年(前334),与齐威王在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相会,尊齐威王为王,威王亦承认他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十二年,魏将公孙衍以“合纵”之策使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以抗秦。因数败于军旅,遂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大梁。晚年屡遭秦国进攻,先后失去河西、上郡。十六年卒,子嗣继位,即魏襄王。

(18)西门豹

战国时魏国大臣。西门氏,名豹。

魏文侯任命他为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县令,责令他全功、成名、布义。到任后,废除当地为河伯娶妇之陋习,惩办巫婆及贪官,移风易俗;藏粮于民,寓兵于农,示民以信;发民凿十二渠,引漳河水灌田,以富魏之河内。任职期间,使魏国消除来自赵、燕的边患。为官清廉,秋毫之端,无私利也,而甚简左右。为人性急,常佩韦以自缓。相传他“不斗而死人手”(《韩非子·难言》)。

(19)庞涓

(?一前342)战国时魏将。曾与孙膑同学兵法。知己才不及膑,将膑诱骗至魏,处以膑刑。

后膑得齐使之助赴齐。魏惠王十六年(前354),率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次年,齐救赵,用孙膑“围魏救赵”之计,诱使他兼程赶回应战,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中伏被擒。见《孙膑兵法·擒庞涓》。二十八年,魏攻韩,次年齐救韩,采用孙膑策略,直趋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诱使他兼程追击,在马陵 (今河北大名东南,一说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自刭而死,见《史记·孙子列传》。

(20)魏无忌

(?一前243)即信陵君。战国时魏国人。魏安釐王弟。号信陵君。

门下养食客三千。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秦兵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赵向魏求救。魏遣将军晋鄙救赵,半途停留不进。他设法窃得兵符,带勇士朱亥至军中击杀晋鄙,夺取兵权,解赵之围。后十年,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汉书·艺文志》兵家有《魏公子》二十一篇,今佚。

(21)燕昭王

(?一前279)战国时燕国国君。公元前311—前279年在位。名职 (一说名平,误)。燕王哙庶子。

初流亡在韩。燕王哙禅位于相国子之,引发燕国内乱。子之三年(前314),齐攻破燕国,哙和子之被杀。他被赵武灵王派人送归。即位后,卑身厚币招纳贤士,师事郭隗,士人争相趋燕。外用苏秦,内用乐毅,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国家殷富,士卒效命。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遣乐毅率军联合三晋及秦楚之师攻齐,大破齐军,占领齐城邑七十余座,齐湣王败死。燕国进入鼎盛时期。

(22)乐毅

战国时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魏将乐羊后代。燕昭王时入燕,任亚卿,辅助昭王治燕。

昭王二十八年(前284),以上将军率燕、赵、魏、韩、秦五国联军大败齐军。后率燕军独进,先后下齐城邑七十多座,攻入齐都临淄,齐湣王逃奔莒(今山东莒县)。因功封为昌国(今山东淄博东)君。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素与他不和,又中田单反间计,改用骑劫为将。遂出奔赵国,受封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号望诸君。骑劫败死后,惠王曾使人召之,不肯就,终老于赵。

(23)荆轲

(?一前227)又称荆卿、庆卿。战国时卫国人。

其先乃齐人,后迁徙卫国。好读书击剑,游说至燕,与击筑者高渐离、处士田光友善。田光荐之于燕太子丹。丹尊之为上卿,舍上舍。与丹共谋劫剌秦王政。时秦将军樊于期亡于燕,秦王购求甚急。他乃往见樊将军,陈说刺秦王事。樊将军愿以己之首级为饵,以利行事,即自刭死。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他携带樊将军首级,以献燕督亢(今河北易县、高碑店、固安一带)地图为名,往刺秦王。既见秦王,献图,“图穷而匕首见”,遂以焠毒匕首击秦王不中,反为所杀。

(24)苏秦

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字季子。自称“进取之臣”,“以不复其常为进者”(《战国纵横家书》五)。

早年游说诸侯。后为燕昭王亲信,受命使齐,从事反间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造成“弱燕敌强齐”的形势。齐湣王末年任齐相,劝湣王勿与秦称东西帝,使秦亦废帝号。与赵奉阳君李兑共同约燕、齐、韩、赵、魏五国合纵攻秦。赵封为武安君。秦因而归还所夺魏地温(今河南温县西南)、轵(今河南济源市南)、高平(今河南济源市西南),归还所夺赵地王公、符逾。后燕将乐毅大举攻齐,其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著录《苏子》三十一篇。佚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其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战国策》和《史记·苏秦列传》所记年代及事迹紊乱,仅可参考。

(25)秦孝公

(前381—前338)战国时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名渠梁。秦献公之子。

即位之时,周室衰微,诸侯争相兼并,秦僻在雍州(今陕西凤翔县),诸侯以夷狄遇之。遂下令国中求贤,以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秦孝公六年(前356,一说孝公三年),以商鞅为左戍长,实行变法,内务耕织,立法度;外劝战死之赏罚,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十二年,从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进一步变法,置四十一县,开阡陌封疆。十四年,初为赋,按户按丁征收军赋。十九年,周天子致霸。二十年,诸侯毕贺。从此,秦益富强,有窥周室,席卷天下之势。

(26)商鞅

(约前390—前338)战国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公孙鞅、商君鞅、商君。

少好刑名之学。初为魏相公孙痤家臣,痤死,西入秦以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得孝公信任。从孝公六年(前356,一说三年)起任左庶长,实行变法。十年,迁大良造。二十二年,率师攻魏,大破魏军,俘公子卬。以功封於商(今陕西商州东南)十五邑,号商君。孝公死,惠文王立,以遭诬害,举兵反抗,兵败被杀,处以车裂。《汉书·艺文志》法家类著录有《商君》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兵权谋家又有《公孙鞅》二十七篇,今佚。遗物有“商鞅方升”传世。

(27)张仪

(?一前309)战国时魏国人。魏贵族后裔。

传曾学于鬼谷先生。先游说于楚,后入秦,秦惠王以为客卿,谋伐诸侯。秦惠文王十年(前328)为相,釆用连横策略,使秦占有河西、上郡及河东、河南部分地。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前322)相魏,劝魏背纵约而事秦;六年,魏改用合纵策略,以公孙衍为相,他被逐回秦。十二年,由秦至楚,以割商於之地六百里为饵,欺楚背齐亲秦。连横之策使秦“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史记·李斯列传》),他以功封五邑,号武信君。秦武王即位,被逐之魏,相魏一岁而卒。《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张子》十篇,今佚。

(28)魏冉

战国时人。楚国贵族出身。秦昭王母宣太后异父弟。以拥立昭王有功,任将军,卫戍国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昭王年少,宣太后掌权,被任为相。封于穰(今河南邓州),号穰侯。后又加封陶邑(今山东定陶北)。与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合称“四贵”,富于王室。任相期间,举白起为将,与白起屡败韩、魏、赵、楚等国,向东方扩张,削弱诸侯。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6),范雎入秦游说秦王,他被免相,由范雎继任。次年,被放逐到陶邑。后死于陶。

(29)范睢

(?一前255)一作范且,或误作范睢。战国时魏国人,字叔。

初在魏事中大夫须贾,为须贾所诬,被魏相魏齐令人笞击几死。为郑安平所救,变名张禄,由秦使谒者令王稽秘密带入秦国。在秦说秦昭王强公室,逐魏冉、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昭王命为客卿。昭王四十一年(前266)相秦,封于应(今河南宝丰西南),号称应侯。任相期间,推行远交近攻战略,屡败列国。长平之战,白起大败赵军,坑杀赵降卒四十多万。白起主张乘胜破赵,他忌白起功高,允赵割地讲和。继又谗杀白起,举郑安平为将,王稽为河东守。后郑安平围攻赵都邯郸 (今属河北)失败降赵,王稽因与诸侯私相交通而坐法诛,他忧惧谢病归相印,不久病死。

(30)白起

(?—前257)一称公孙起。战国郿(今陕西眉县东)人。

善用兵,秦昭王十三年(前294)为左庶长,攻韩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十四年,为左更,大破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西),斩首二十四万,拔五城,迁为国尉。次年为大良造,攻魏,取垣(今山西垣曲东南)。十八年,复攻魏,拔六十一城。二十九年,击楚,破楚都郢(今湖北荆州江陵西北),烧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进至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南进至洞庭湖一带。秦在江南置南郡。以功封武安君。四十七年,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败赵军,坑杀赵降卒四十余万。后与秦相范雎有隙,被免为士伍,迁之阴密(今甘肃灵台西南),被迫自杀。

(31)孟子

(约前372—前289)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名轲,字子舆。

鲁桓公子仲庆父(亦称孟氏)之后,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发挥子思学说,形成思孟学派。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为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以孔子继承者自居,抨击杨、墨和农家思想。提出“仁政”、“王道”学说,主张“保民”而王天下,反对武力兼并战争。其学说对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

(32)荀子

(约前313-前238)战国末赵国人。名况,字卿。汉人避宣帝讳,称孙卿。

初游学于齐。齐湣王末年,上书说齐相,不用。去齐适楚。齐襄王时返齐,三为稷下学宫祭酒(学长)。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应聘至秦,见秦昭王及秦相范雎。赞赏秦国之政治清明,民风淳朴。后返回赵国,曾和临武君在赵孝成王前议论兵法。约于楚考烈王八年(前255),任楚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著书授徒以终。弟子甚多,以韩非、李斯和汉初传授《诗经》之浮丘伯最著名。出身儒家,尊崇孔子,又广泛吸取各家精华。其思想“近于法家”,“又有近于墨家者言”(傅山《荀子评注》手稿)。对先秦哲学进行总结。批评天人合一和世俗迷信,指出天无意志,而是按客观的自然法则运行的。强调“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重视感性认识的作用,也重视“征知”即思维的作用。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说理透彻,思想谨严。著有《荀子》传世。

(33)韩非子

(前280一前233)战国末韩国人。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师事荀子。曾数次上书韩王安修明法度,不见用。著作传入秦国,得秦王政赏识。后出使秦国,得见秦王。不久遭李斯、姚贾谗害,自杀于狱中。其学说兼采商鞅、申不害、慎到的观点,提出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治思想。主张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重耕战,轻商学,倡言武力统一。反对是古非今,认为社会不断进化。重视物质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反对卜筮迷信。对先秦思想和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亦有所建树。其说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为封建专制主义奠定理论基础。但把君权绝对化,片面强调耕战的重要性。故行韩非之道,必然形成绝对专制的局面。著作有《韩非子》。

(34)庄子

(约前369-前286),战国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名周,字子休。《汉书》避明帝刘庄讳,称严周。

楚庄王后裔。做过蒙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不愿“为有国者所羁”,拒绝楚威王厚币迎聘。“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继承发展老子“道法自然”观点,否认有鬼神主宰世界。认为道无为无形、超越时空,“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庄子·大宗师》),是万物的创造者,“物物者(道)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庄子知北游》)。认为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故“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主张齐一物我、是非、大小、生死、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要人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以养生避害。对后代思想影响颇大。著书十余万言,攻击儒、墨,阐发老子之学。其文多取寓言形式,汪洋恣肆,想像丰富。唐天宝元年(742)诏封南华真人,宋、元皆有加封。著有《庄子》。

(35)墨子

(约前468—前376)战国时鲁国(一说宋国)人,名翟。墨家创始者。曾为宋国大夫。

初“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病民,久服伤生而害事” (《淮南子·要略训》),乃另立新说,聚徒讲学,徒属满天下,形成墨家学派。与儒家对立,并称“儒墨显学”。注重实践,具有“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吃苦精神。一说《墨子》中《天志》、《明鬼》两篇是其学说基础,一说《兼爱》、《尚贤》是其学说中心。其学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提出“非攻”的主张,抨击“攻伐无罪之国”的掠夺战争。反对“无故富贵”的世卿世禄制度,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尚贤上》)的命题。反对浪费,主张“非乐”、“非葬”,“去无用之费”。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死”。提出检验言论是非的“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墨子学说的继承者,一支注重研究认识论和逻辑思想,成为先秦名辩思潮的重要派别;另一支推行墨子的宗教思想,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汉代以后,墨子思想逐渐湮没。《墨子》一书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资料。

中华人物梳理-东周(战国时期)_历史奇闻_第3张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红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