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 奇闻百怪 >
0阅读

“蚩尤”征服炎黄建立夏,黎明子孙

时间:2023-04-26 13:29:29 来源:红叶网 作者: 红叶

众所周知,整个华夏文明建立在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基础上,在逐渐吸收和融合了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中下

众所周知,整个华夏文明建立在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基础上,在逐渐吸收和融合了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以及西边的马家窑文化等,形成了夏商周之前的中原文化、华夏文明。

那么在历史的真相中,到底是哪一种文化作为开头融合的先始,到底是哪一种文化作为主体最终创立夏商周。

历史框架下的文化融合背景、历史框架下的华夏文明神话

前面文章提到三皇五帝、尧舜禹,他们的文化传播,文明征讨。可是在石器时代之前的部落文明里,部族活动范围是不可能横跨如此之大的地理疆域的。

也就是说神话中的部族之间战斗,文明碰撞、融合,只能发生在青铜时代前期,也就是整个龙山文明时期。发生在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之中。现在让我们在整个文化的交融和征讨中来历史,来剥丝抽茧寻找真相。

神话传说在文化传播时间节点的定位

炎黄之争、阪泉之战

炎帝黄帝的板泉之战,华夏文明的初创,更多就像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的交融。

要知道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在庙底沟文化遗址的发掘当中发现了仰韶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的过渡层,被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这很有可能就是炎黄文明融合的历史时间节点。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时代与黄帝开始统治的公元前3707年重合,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址中所出土器物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

所以,以文化更迭来判断,炎黄神话的板泉之战,应该是发生在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交融的“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

华夏之争、涿鹿之战

黄帝为主的部族服九黎蚩尤的逐鹿之战,更多就像炎黄统一之后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征服大汶口文化。

要知道大汶口文化显示出它与中原仰韶文化有显著差别,并且大汶口是最早的青铜文明起源的地方,最早使用青铜器具的文化群体。这与神话逐鹿之战中,炎黄二帝战蚩尤,蚩尤头生双角,那双角应该就是青铜器具,青铜护甲。所以在神话当中,才把有显著差别的“九黎蚩尤部族”形同得如此夸张。

所以,以文化更迭来判断,华夏之争的逐鹿之战,应该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征服大汶口文化的这一时期。

炎黄征东夷、尧舜禹伐三苗

传说黄帝部族侵入东夷地区:“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黄帝胜利”。更多就像炎黄统一之后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征服大汶口文化。

尧舜禹(初夏)讨伐三苗之战,在传说中就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向豫、陕、晋三省拓张的一个过程,这是仰韶文化最繁盛的时代,不仅文化中心东扩,而且迅速地向四面八方发展,最终形成龙山文化,最终形成“夏朝”。

三苗所指的文化时期就是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是在屈家岭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时间段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的晚期阶段至夏代统治的前期,曾一度称为“青龙泉三期文化”,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更具这种文化的代表性,故考古界统称之为石家河文化。

所以,以文化更迭来判断,夏朝的建立之初,应该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征服石家河文化的这一时期。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看出,在仰韶文化(7000年至5000年前)的传播之始,到龙山文化最终形成,在到“夏”(4000年前)的建立,其中有2000年左右的时间间隔。而我们所熟知的神话传说,正是在这段时期之内形成的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被后人或者后来朝代神话之后编撰出的各种故事。

所以我们在文明传播,文化交融的大历史框架下,带入神话故事背景,综合分析,就可以发现,三皇五帝,尧舜禹,他们是在一个历史区间当中。甚至可以说,三皇就是五帝,五帝就是三皇。

因为不同文化的记载,不同部族的传承,所以才将同样的事和人给分离了,将同一时期的相应事件,人物,分割到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神话故事。

文化的相互更迭融合,最终是哪一种文化为主,创立夏朝?

在分析文化传承的真正历史史前,我们需要在来看一看神话传说。

“炎黄“:首先我们来看炎黄融合的故事,炎帝部与黄帝部融合,形成基础的华夏雏形,形成“庙底沟二期文化”。也就是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的交融。

“尧舜禹”:而尧舜的禅让,我们在《竹书纪年》中也知道了,那其实是“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也就是说,舜控制了尧,控制了尧的部落联盟,两个部落联盟才融合,两种文化才融合。

如果以文化进程来统一所有神话故事,那么这就是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的交融时期。

所以说炎黄二帝的融合,就是尧舜部落联盟的融合,他们就是同一个历史事件。

“炎黄“:我们在来看炎黄二帝战蚩尤,前书以说,那是两种相差非常大的文化的融合或者征服,也就是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征服大汶口文化。

“尧舜禹”:舜禹的禅让,我们在《韩非子》中也知道了:“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那其实是禹逼迫舜让位,或者是禹通过战争夺得了王位。

最重要的是在神话传说中就有大禹治水之说,而大汶口文化就在黄河下游平原地带,水患频发的地方。大禹、大汶口,表明他们同一个出处。也就是说,其实是大禹代表的大汶口文化征服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

三皇就是五帝、五帝就是三皇,蚩尤就是大禹,大禹就是蚩尤

经过这样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文化更迭为主体的流程梳理当中,三皇就是五帝,五帝就是三皇,他们是同样的历史事件,同样的历史人物。

在很多的史书中都记载了大禹创立夏朝,这也成为大众公认的历史。而大禹就是大汶口文化的代表,而大汶口是最早掌握,并使用青铜器具的文化,而夏朝是青铜时代的开端王朝。

而大禹建立夏朝,代表了大禹的大汶口文化最终征服炎黄(尧舜)建立的“庙底沟二期文化”。也就可以说,大禹就是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就是蚩尤在传说中的九黎部落。所以大禹就是蚩尤,蚩尤就是大禹,他们或者说他就是夏朝的建立者。

龙图腾的由来

“蝴蝶妈妈”是苗族的始祖。因为“蝴蝶妈妈”生下十二个蛋,十二个蛋又解化出远祖姜央,以及雷公、龙、虎、蛇、象、牛等12个兄弟。可见,龙是蚩尤先祖的兄弟,因此,龙崇拜可谓是苗族祖先崇拜的衍生。

“尧舜禹伐三苗”和“禹逼舜”形成了冲突。要是大禹来自大汶口文化或者是马家窑文化(三苗),那么就不是尧舜禹伐三苗,而是尧舜伐三苗。而禹代表大汶口或者是马家窑反击,最终成功的一个故事。

因为要是炎黄(尧舜)成功了,就不可能会用战败者的图腾,只有大禹成功了,才会将自己部族的图腾宣扬使用。

综上所诉可以看出,在青铜时代之前,有这么两种可能:

第一、炎黄或尧舜融合之后出现了炎黄子孙,却被蚩尤或大禹给灭国了,蚩尤或大禹带领黎明(九黎)百姓,为华夏带来了青铜技术,建立了夏。

第二、炎黄打败了蚩尤,出现了“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炎黄子孙。然而三苗的大禹带领着黎明(九黎)百姓灭掉了尧舜,所以就有了龙图腾的华夏。

千头万绪的史料文案,早已将神话的历史真相淹没在后世的传承之中。但是,这里面还有一种可信的诉说,所以我们可能不是炎黄子孙,而是黎明子孙。